成長的寓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其實,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心理點評
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脈的打工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你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現實很快敲了你幾個悶棍,或許,你為單位做了大貢獻沒人重視;或許,只得到口頭重視但卻得不到實惠;或許……總之,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于是,你憤怒、你懊惱、你牢騷滿腹……最終,你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幾年過去后,你一反省,發現現在的你,已經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老了,成熟了."我們習慣這樣自嘲.但實質是,你已停止成長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這種錯誤,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是到該結果子的時候了.我們太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這不是金庸小說里的自斷經脈.我們隨時可以放棄這樣做,繼續走向成長之路.
切記:如果你是一個打工族,千萬不要因為激憤和滿腹牢騷而自斷經脈.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因為你的成長永遠比每個月拿多少錢重要.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心理點評
你在為誰而"玩"
這個寓言是蘋果樹寓言的更深一層的答案:蘋果樹為什么會自斷經脈,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玩".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上學時,他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工作后,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 ---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切記:外部評價系統經常是一種家族遺傳,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從現在開始培育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讓學習和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
你在為誰而"玩
全部回復(3)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