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上流傳一組《人工智能實驗教材》的圖片,教材是為幼兒園小朋友們設計,還只是小班上冊,除了這本還有另外5冊。
據悉,這套《人工智能實驗教材》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7月中旬舉行首發儀式,號稱是“首套K12全學段全系列”教材,分為:幼兒園6本6門;小學一至六年級12本12門;初中一至三年級6本6門;高中一至三年級6本6門;職業教育一至三年級3本3門。
根據公開信息,《人工智能實驗教材》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谷歌及其他相關高校的AI專家指導,以課堂一年多的實驗驗證講義為基礎,由一線教師編寫,由教育信息化專家主編的權威教材,歷時近三年編著而成,紙質教材合計33本,覆蓋從幼兒到青少年全年齡段。
這套教材很AI的地方在于,教材依托名為“趣AI”人工智能云平臺,對內嵌其上的數字化教材進行實時更新,電子版教材半年更新一次,紙質版教材每年更新一次。
人工智能云平臺有幾大作用:
1、為學生、教師和家長創建賬戶;
2、云課堂的課程預設在平臺里;
3、提供兩個編程學習環境;
4、提供人工智能實例體驗;
5、作為學習系統,學生可以做作業、系統也會提醒學生預習和上課;
6、為老師提供班級管理、課表管理、內容管理等;
7、家長查看學生學習情況。
可以說,這個云平臺是一個完成的教育閉環了。
這里重點提一下“兩個編程學習環境”,分別是:
1)Scratch編程環境:該編程環境主要用于編程入門學習。它基于開源的Scratch 3.0系統進行二次開發,補充了更多教學素材,并將用戶開發的作品保存在用戶自己的賬戶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打開并編輯查看。該編程環境還支持將Scratch程序轉化為多種其他語言,例如Python和Java等,以幫助學生學習其他語言。
2)Python集成開發環境(IDE):它是一個全功能的集成開發環境,與專業的軟件開發工程師所用工具類似,主要用于進階的人工智能編程學習。該環境主要使用Python語言,同時也支持其他的常用語言例如Java,Node.js等。該環境同樣也進行了二次開發,可以將用戶的項目保存在自己的賬戶中,而且還集成了多個人工智能開發工具包,以方便人工智能學習。
這么強大的云平臺是誰設計的呢?根據介紹,它是由“谷歌AI專家領銜,北京研發團隊開發”。平臺還支持TensorFlow,Caffe,CNTK等主流人工智能框架學習,支持Scratch和Python從入門到進階覆蓋各個學習階段。
另外,平臺還是PC與微信統一的學習平臺,實時人工智能體驗,由AI專家、教師和家長全程助力學生成長。各位小朋友,這么多叔叔阿姨老師家長輔導你學習,你還敢貪玩嗎?
《人工智能實驗教材》并不是今年唯一一套K12階段的AI教材。
據澎湃新聞報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近期出版了“AI上未來智造者”叢書,計劃出版10冊,目前已出版6冊。分別為《AI上神奇動物》《AI上智慧生活》《AI在變形工坊》《AI上萌寵“小E”》《AI超級工程師》《AI的幕后英雄——Python》,其余4冊《AI在未來小鎮》《AI在奇妙世界》《AI超級設計師》《AI的應用與探索》將于2019年上半年出版。
其中,上海嘉定一中、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已經在試點《AI的幕后英雄——Python》課程。
今年6月,蘇州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小學人工智能系列叢書”,叢書一套共8冊,包括《人工智能的無限挑戰》《比真實更逼真的VR》《狙擊自然災害》《改變生活的物聯網》《邁向宇宙的第一步——運載火箭》《更加快速 更加準確——智能醫療》《從A到Z了解游戲引擎》和《第三代基因剪刀》。
這本書先通過現實情景的描述讓學生對智能醫療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再引導學生進入創意制作階段;接下來是“職業探索”階段,這部分能讓小朋友們對智能醫療領域所對應的行業和職業有所了解,對AI落地醫療的情況有個更加具象化的了解,包括智能醫療專家的工作內容、相關學科以及能力要求;最后一部分是課外拓展。
書中最后留下的作業是制作一個醫療用機器人手臂模型。
叢書中的課題涉及到了開源硬件、傳感器、VR技術、3D打印以及機器人結構件等,沒有相應的硬件教具,是無法正常開展教學的。
另外,今年4月,商湯還聯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等機構發布《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教材。
國外方面,美國 K12 階段約有 67.5%的孩子已接受在線編程教育。以全球最主要的少兒編程語言Scratch的統計數據為例,美國市場的滲透率最高,達 44.80%,英國為 9.31%,中國僅為 0.96%。
而在此之前,從英、美等國在K-12啟動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來看,開設的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人工智能課程,而只能說是計算機科學。從幼兒園到高中教育,美國都會有意識地配置計算機科學課程,增強學生們的計算機思維能力。
不讓孩子輸在AI起跑線上的觀念,看來已經影響到了中國。
幼兒園學AI是否太早?小編是不是也該學一下Python了呢?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