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2/3芯片因其價格低廉,外圍器件少等諸多優點,在國內經久不衰,到如今在電源行業都占有很高的市場。大家一直用它,是否對它了解呢?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寫個帖子與大家分享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不對之處希望大俠拍磚,別拍腦袋就行。好了,廢話不說了,先把內部框圖放上來。
咱只說內部誤差放大器和電流取樣比較器這塊。個人感覺這塊是這款芯片最難理解的部分。
2腳為誤差放大器的反向輸入,此放大器為一個有可訪問反相輸入和輸出的全補償誤差放大器。同相輸入在內部偏置于2.5V而不經管教引出。典型情況下交換器輸出電壓通過一個電阻分壓,并由反相輸入監視;它將引起輸出電壓誤差。此段話說明輸出變化決定誤差放大器變化,比如因外部原因(負載減輕或輸入電壓升高)使輸出電壓有升高趨勢,則分壓到2腳的電壓會有上升的趨勢,此時內部2.5V和2叫的壓差會變小,則誤差放大器的輸出(1腳)變??;反之,誤差放大器的輸出(1腳)變大。好累啊,不太會用語言表達啊 誤差放大器的輸出(1腳)用于外部回路補償,它通過兩個二極管(大約1.4V),然后再被2個電阻分壓,最后到電流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到此的電壓大概為Vcomp-1.4/3 此點電壓不會超過1V,因有一個1V的穩壓管。3腳為檢流檢測端,接到電流比較器的正相輸入。輸出開關導通由振蕩器起始,當峰值電流到達電流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時終止。這樣在逐周基礎上誤差信號控制峰值電感電流,也就是上邊提到到誤差放大器根據輸出電壓的變化,當輸出電壓變高→誤差放大器輸出變小→電流比較器反向輸入變小→峰值電流減小→6腳起前關斷。反之,自己推推!
所用的電流采樣比較器-脈寬調制鎖存器配置確保在任何給定的震蕩周期內,僅有一個單脈沖出現在輸出端。在正常工作條件下,峰值電感電流由誤差放大器輸出端(1腳)上的電壓控制,Ipk=Vcomp-1.4V/3Rs,當電源輸出過載或故障時,電流取樣比較器門限將被內部鉗位至1.0V,那個穩壓管的功勞
,此時最大峰值電流為Ipk=1.0V/Rs。 不對之處還望大家拍磚哦
學習中
這個咱從兩方面講吧,一個是輸入電壓的變壓,一個是輸出負載的變化。
當輸入電壓變化時,必然引起電感上的電流斜率變化,當電壓升高時,電流增長變快,反之變慢。一旦電流脈沖達到了預定的幅值,電流環就會動作。可是電壓型的卻沒這個功能,一直要等到輸出電壓發生變化后才去控制你的占空比。所以電流型的器件要比電壓型的器件電壓調整率要好。
當輸出負載發生變化時,必然引起你的2腳發生變化,誤差放大器發生變化,從而使峰值電流發生變化,你的電感儲能發生變化來調節你所需要的能量來維持輸出的穩定。所以這兩個是相互影響,但有相互聯系的。這是和電壓型器件最大的區別。
不管是電壓型還是電流型都需要反饋電壓參與占空比的調節吧,沒有這個能正常工作嗎?
梁教頭講的很好,很棒!
幫你頂一個!
大多數控制IC的誤差放大器已經過內部放大補償,且補償到即使閉環增益為0dB時也不會發生震蕩,但在實際使用中,由于外部因素,有可能產生新的極點,使電路附加相移超過-180度,從而發生震蕩。
由于零點能產生超前相移,可抵消極點產生的滯后相移。因此在電路中補償網絡,設置一個零點能夠抵消外部電路產生的極點,從而抑制放大器的自激振蕩。因此把補償網絡設在外部,便于補償。
在1腳2腳設置的反饋電阻并聯一個電容C可以產生零點,可以抵消新極點產生的附加相移,來抑制放大器的自激振蕩。具體的計算我不算了,太繁瑣了,論壇有好幾位大俠都寫過反饋設計這方面的內容,比我還要厲害。也可以看些這方面的書,上面寫的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