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视频免费?看_蜜芽MY188精品TV在线观看_国产免费无遮挡在线观看视频_深夜国产_亚洲精品欧洲精品_欧美黑人粗暴多交

  • 2
    回復
  • 收藏
  • 點贊
  • 分享
  • 發新帖

反激的DCM和CCM工作狀態的詳細分析

寫反激的帖子很多,但很多帖子對于這個問題并沒有講透,特開一帖詳細說明,如果有誤,請共同探討,力圖把這個問題完全講明白。先上初級線圈電流波形:

 

圖中Ipk1表示DCM條件下的電感峰值電流,Ipk2表示CCM條件下的電感峰值電流。如果我們要設計一個反激電源,要求輸出電壓Vo、輸出電流Io,輸入最低直流電壓Vin、輸入最高直流電壓Vm。設計的第一步先規定一個工作頻率f(當然頻率的確定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但這里只專注于討論DCM和CCM工作模式,暫且直接規定f),然后規定最大占空比D(反激通常在0.5以下為佳),現在分別按照DCM和CCM模式進行設計:

1、因為輸出功率等于輸入功率乘以效率,而輸出功率為Vo*Io,輸入電壓范圍也已知,所以首先假定效率并計算初級電流。

 

如果我們設計為DCM工作方式,顯然峰值電流更高,但由于其能量完全傳遞,在散熱允許的條件下,DCM方式可以用相對較小的磁芯輸出更大的功率。

2、初級電流確定后,就可以由此計算出初級所需的電感量L。

 

因為KRF一定小于1,所以L2一定大于L1,即同樣輸出功率、同樣輸入電壓、同樣開關頻率和占空比、同樣效率時,DCM的電感量一定小于CCM的電感量。

3、選擇合適的磁芯。

  

Vo和Io已知,Bm由磁性材料和工作溫度決定,由于采用有效值進行計算,所以Kj可以取8A/mm2,但需要注意趨膚效應。初級線圈窗口利用率Kw,假設用圓線把窗口繞滿,則總的利用率為3.14/4=78.5%;再假設輔助繞組、屏蔽層、絕緣膠帶占用15%,則初次級繞組共占78.5%-15%=63.5%;通常次級圈數少,優先考慮次級繞完滿層,所以初級需要占用較多的窗口面積,假定初級占36%;為了滿足絕緣要求,普通漆包線繞制變壓器是還需要加檔墻,由于檔墻是固定寬度的,所以磁芯繞線寬度越短,檔墻占據的比例越高,小功率應用場合甚至可能占30%以上。所以功率越小越依靠經驗選擇磁芯,估算的初級線圈窗口利用率誤差非常大。

4、計算變壓器各繞組圈數和線徑。

  

5、計算功率器件的電壓電流。主開關FET的電流有效值與變壓器初級電流有效值相同,峰值電壓和峰值電流: ;整流二極管的電流有效值 ,峰值電壓和峰值電流: 


注意:磁芯的選擇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首先考慮的是材質和環境溫度,如果環境溫度很高(70度?),而且磁材的溫升也較高(XX度/(W cm3))、居里溫度卻相對較低,那么就要盡可能減小鐵損。鐵損是和材質、頻率(f)和磁擺幅(delt B)相關的,頻率越高或者delt B越大,鐵損就越大,所以高頻(>300KHz?)或高溫(>55度?)應用條件,需要選用特殊磁材或者降低工作頻率或者減小delt B。

全部回復(246)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2011-11-11 23:15

  amonson 兄,。今晚就推導你和Z版的帖子。明天我們在探討。同時,期待你更多的帖子。

0
回復
cheng111
LV.11
3
2011-11-11 23:55
頂一個,
0
回復
amonson
LV.8
4
2011-11-12 00:59
其他條件相同時,DCM比CCM的電流更大,Np更少,但由于整流二極管沒有反向恢復尖峰、主開關管關斷時漏感尖峰也更低。
0
回復
小凡凡
LV.7
5
2011-11-12 02:15
@amonson
其他條件相同時,DCM比CCM的電流更大,Np更少,但由于整流二極管沒有反向恢復尖峰、主開關管關斷時漏感尖峰也更低。
磁芯選擇好復雜,明天上一個超簡單選擇磁芯的方法...............
0
回復
小凡凡
LV.7
6
2011-11-12 02:22
@amonson
其他條件相同時,DCM比CCM的電流更大,Np更少,但由于整流二極管沒有反向恢復尖峰、主開關管關斷時漏感尖峰也更低。

頂起來!

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

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

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

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

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

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

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

      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

 

1
回復
mark jia
LV.8
7
2011-11-12 07:51
@小凡凡
頂起來!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     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 
好貼
0
回復
2011-11-12 08:55
@小凡凡
頂起來!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     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 

0
回復
cheng111
LV.11
9
2011-11-12 08:59
@小凡凡
頂起來!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     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 
解說非常詳細。
0
回復
zhanghuawei
LV.9
10
2011-11-12 09:38
@cheng111
解說非常詳細。
0
回復
asouth
LV.8
11
2011-11-12 09:38
@cheng111
解說非常詳細。
頂一個,非常詳細。
0
回復
tigerwuh
LV.4
12
2011-11-12 09:58

很詳細啊。贊一個

0
回復
小凡凡
LV.7
13
2011-11-12 10:44

頂起來,哎!一直都想開貼討論說明此問題,今段時間精神狀態不佳,一直不了了之。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AMONSON兄詳細分析:

CCM模式下,KRP(KRF)選取需要考慮到的各種限制因素,寬范圍輸入圍選多少?窄范圍?輸出大、小電流?電壓、電流模式下?

...........

 

0
回復
zvszcs
LV.12
14
2011-11-12 11:55
@小凡凡
頂起來,哎!一直都想開貼討論說明此問題,今段時間精神狀態不佳,一直不了了之。還有一個問題需要AMONSON兄詳細分析:CCM模式下,KRP(KRF)選取需要考慮到的各種限制因素,寬范圍輸入圍選多少?窄范圍?輸出大、小電流?電壓、電流模式下?........... 
標準答案KRF在0.3-0.5之間,通用輸入范圍
0
回復
2011-11-12 12:23
@zvszcs
標準答案KRF在0.3-0.5之間,通用輸入范圍

Z版,給出的這個也是Z版的另外一個帖子的,飛兆文檔里面的,實際應用中的取值也和精通開關電源設計書中的 r ,基本相吻合。

     

0
回復
小凡凡
LV.7
16
2011-11-12 12:33
@zvszcs
標準答案KRF在0.3-0.5之間,通用輸入范圍

我一般都采用KRP描述,其他條件不變,KRP=0.66時,峰值、有效值電流達到最佳,小于0.66時,只是直流分量、氣隙的單純增加。

KRP=1,L=LP(臨界模式,低壓大電流輸出需注意)

KRP=0.66,L=2LP(各參數達到最佳值)

KRP=0.50,L=3LP(比例回去再核實一哈)

KRP=0.40,L=4LP(電流模式控制、高電壓輸出需注意)

另外,當KRP=0.40以下、采用電壓模式控制、中高功率輸出時,原邊精確的電流限制特別重要,典型例子就是采用PI的集成控制器輸出功率大于100W時.

1
回復
2011-11-12 12:34
@小凡凡
頂起來!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     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 

小凡凡,。能看出你對這方面研究很深入。你上面提出的幾個觀點;第一點,不是很明白,請詳細解答一下。第二,三,五,七點,實際中基本也是這樣做的。第四點,有問題,大家平時都是通過一些手段或者繞法降低變壓器的漏感,讓其在初級感量的1%—5%,2%為宜,你所謂的超低漏感是多少?怎么才能做到超低的漏感呢?第六點,怎么設計才能保證磁芯和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還有就是二者的溫差如何測試?期待你的解答。

0
回復
小凡凡
LV.7
18
2011-11-12 12:50
@笨小孩1114
Z版,給出的這個也是Z版的另外一個帖子的,飛兆文檔里面的,實際應用中的取值也和精通開關電源設計書中的r,基本相吻合。[圖片]     

KRP與KRF可以互相轉換,其取值大小因方案而定,一般情況采用上述值,0.3-0.5

 

0
回復
2011-11-12 13:01
@小凡凡
KRP與KRF可以互相轉換,其取值大小因方案而定,一般情況采用上述值,0.3-0.5 

恩,這下很多知識都串通啦。小凡凡,回答我17貼的疑惑啊,期待...

0
回復
liuxxpirate
LV.3
20
2011-11-12 13:10
頂起來
0
回復
wuzhonggui
LV.9
21
2011-11-12 13:19
好,收藏了!
0
回復
小凡凡
LV.7
22
2011-11-12 13:50
@笨小孩1114
小凡凡,[圖片]。能看出你對這方面研究很深入。你上面提出的幾個觀點;第一點,不是很明白,請詳細解答一下。第二,三,五,七點,實際中基本也是這樣做的。第四點,有問題,大家平時都是通過一些手段或者繞法降低變壓器的漏感,讓其在初級感量的1%—5%,2%為宜,你所謂的超低漏感是多少?怎么才能做到超低的漏感呢?第六點,怎么設計才能保證磁芯和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還有就是二者的溫差如何測試?期待你的解答。[圖片]

  amonson 兄,Z版等在這方面研究確實頗深,

我談不上研究,只是變壓器自己做的比較多罷了,現在加班畫PCB,晚上回去再詳細說明

 

0
回復
小凡凡
LV.7
23
2011-11-12 13:54
@笨小孩1114
恩,這下很多知識都串通啦。小凡凡,回答我17貼的疑惑啊,期待...

晚上再促膝長談......................

0
回復
2011-11-12 13:59
能把臨界狀態BCM講一下更好,芯片是如何調節工作在BCM的等等...
0
回復
zvszcs
LV.12
25
2011-11-12 14:31
@小凡凡
  amonson 兄,Z版等在這方面研究確實頗深,我談不上研究,只是變壓器自己做的比較多罷了,現在加班畫PCB,晚上回去再詳細說明[圖片] 

我打醬油的

 

0
回復
2011-11-12 14:58
@小凡凡
  amonson 兄,Z版等在這方面研究確實頗深,我談不上研究,只是變壓器自己做的比較多罷了,現在加班畫PCB,晚上回去再詳細說明[圖片] 
期待Z版,amonson 兄,小凡凡同志的高見!這點很疑惑啊。
0
回復
amonson
LV.8
27
2011-11-12 18:43

感謝小凡凡的補充,對于他的意見,我還有一些稍微不同的看法,希望大家進一步討論:

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
//這點不贊同,引入紋波因數之后,保證最小輸入電壓時的Bm不飽和即可。因為 ,所以退出CCM模式后就沒有Br了,即此時的Bm減小了。
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
//非常正確,CCM模式的整流二極管反向恢復帶來的問題很多,需要盡量想辦法回避,在功率很小的時候直接用DCM就完全回避了。
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
//因為初級繞組一般在最里面,散熱很成問題,所以一般來說電流密度會取小一些,這個主要看功率等級,功率越大電流密度就越小,否則就會熱出毛病。次級繞組通常圈數少,總的直流損耗小,電流密度可以稍大一點,但如果是三明治繞法我還是不推薦大于10A。最佳值還是通過溫升測試來決定,那就完美了。這個問題我之前忽略了,非常感謝小凡凡的補充。
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
//漏感低表示初次級耦合好,那么層間電容就大,所以傳導干擾很容易通過變壓器在初次級之間耦合。而漏感高則表示很多能量沒有傳遞給負載,那么這些能量就可能向空間輻射,只能通過吸收和屏蔽來解決這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高手來補充,我現在做的東西根本不考慮成本,功率和空間也較大,一般處理傳導問題就直接加X電容甚至差模電感,所以對于幾十瓦的變壓器沒有太多的建議。
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
//這個是變壓器繞制工藝的問題,有機會跟變壓器廠的工程師交流交流,如果你的設計讓生產效率下降,他們會跟你訴苦的,甚至供應商會要你加錢。
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
//平衡銅損和鐵損,如果不是空間特別受限,這個規則適用于大多數應用場合。所以好的變壓器都是慢慢調出來的,計算只提供了一個初始實驗數據。
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

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
//這個是追求的方向,很多時候沒法實現啊,所以計算時通??紤]初級繞組占據的窗口面積會稍大一些。


0
回復
小凡凡
LV.7
28
2011-11-12 20:36
@amonson
感謝小凡凡的補充,對于他的意見,我還有一些稍微不同的看法,希望大家進一步討論:1、如果是CCM模式設計,BAC的計算一定要在工作模式臨界點或者HVDCmax處進行,BDC的計算一定要在HVDCmin處.............//這點不贊同,引入紋波因數之后,保證最小輸入電壓時的Bm不飽和即可。因為[圖片] ,所以退出CCM模式后就沒有Br了,即此時的Bm減小了。2、輸出電壓越高,反向恢復時間的影響越嚴重,BCM/CCM模式下,PFC二極管選型的巨大差別就是很好的例子。//非常正確,CCM模式的整流二極管反向恢復帶來的問題很多,需要盡量想辦法回避,在功率很小的時候直接用DCM就完全回避了。[圖片]3、原邊的電流密度和次邊的電流密度不同,原邊原則上取6A以下,次邊根據輸出電流的大小及匝數的多少而定,幾匝以內取10A以上問題都不大,關鍵是看漏感比值是否恰當。//因為初級繞組一般在最里面,散熱很成問題,所以一般來說電流密度會取小一些,這個主要看功率等級,功率越大電流密度就越小,否則就會熱出毛病。次級繞組通常圈數少,總的直流損耗小,電流密度可以稍大一點,但如果是三明治繞法我還是不推薦大于10A。最佳值還是通過溫升測試來決定,那就完美了。這個問題我之前忽略了,非常感謝小凡凡的補充。4、超低的漏感意味著你很可能要在傳導上付出代價,反之,輻射也會讓你難受。//漏感低表示初次級耦合好,那么層間電容就大,所以傳導干擾很容易通過變壓器在初次級之間耦合。而漏感高則表示很多能量沒有傳遞給負載,那么這些能量就可能向空間輻射,只能通過吸收和屏蔽來解決這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高手來補充,我現在做的東西根本不考慮成本,功率和空間也較大,一般處理傳導問題就直接加X電容甚至差模電感,所以對于幾十瓦的變壓器沒有太多的建議。5、如果繞組需要3根以上的導線并繞,不如采用單根、兩根“粗線”或者多股線。//這個是變壓器繞制工藝的問題,有機會跟變壓器廠的工程師交流交流,如果你的設計讓生產效率下降,他們會跟你訴苦的,甚至供應商會要你加錢。[圖片]6、較好的變壓器設計是:磁芯、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平衡銅損和鐵損,如果不是空間特別受限,這個規則適用于大多數應用場合。所以好的變壓器都是慢慢調出來的,計算只提供了一個初始實驗數據。7、原邊采用0.5的線分兩層平鋪,最佳的次邊是多少?答案是:0.5*2剛好平鋪兩層(意思指的是原次邊占用的窗口面積、銅損等均相同)//這個是追求的方向,很多時候沒法實現啊,所以計算時通??紤]初級繞組占據的窗口面積會稍大一些。

確實如此,在此回復小孩和 amonson

1、首先我第一條的說法確實不夠嚴謹,準確含義是:CCM模式設計,一定要在臨界點或者最高輸入點核算磁芯損耗,否則高壓輸入磁芯損耗很可能超標。以下是實驗數據,實際BAC值沒有表格中的值大,僅作參考:   

                           EFD30(12V5A)磁芯優化技術數據

匝數比

Pin(W)

Lp(uH)

Lg(mm)

KRP

Dmax/n

Irms(A)

Bac(90)

Bac(22V)

54-8

72

500

0.58

0.53

0.55-66.5

1.31

1400

2400

66-8

73.3/72.0

550

0.61

0.50

0.59-8

1.27

1550

2635

56-6

 

483

0.51

0.65

0.62-9

1.26

1868

3410

56-7

 

484

0.52

0.60

0.58-8

1.28

1746

3100

56-8

 

487

0.51

0.55

0.55-7

1.31

1640

2754

48-5

 

445

0.43

0.70

0.63-5.5

1.25

2100

4000

48-6

73.1/71.6

424

0.43

0.66

0.59-8

1.29

2000

3590

48-7

 

427

0.43

0.60

0.55-7

1.32

1900

3156

48-8

 

432

0.43

0.55

0.52-6

1.35

1760

2880

匝數比:  66-8  1.22 mm

原邊繞組:單股0.60 mm線,分三層饒制;

次邊繞組:雙股0.80 mm線,平鋪一層;

電感量:  550 uH

漏感:

氣隙:    1.22 mm

匝數比:  48-6

原邊繞組:單股0.60 mm線,分兩層饒制;

次邊繞組:三股0.65 mm線,平鋪一層;

電感量:  420 uH

漏感:   

氣隙:    0.86 mm

匝數比:  48-8 

原邊繞組:單股0.60 mm線,分兩層饒制;

次邊繞組:三股0.65 mm線,平鋪一層;

電感量:  420 uH

漏感:    2.2 uH

氣隙:    0.86 mm

匝數比:  48-8 

原邊繞組:單股0.50 mm線,分兩層饒制;

次邊繞組:雙股0.80 mm線,平鋪一層;

電感量:  420 uH

漏感:    3 uH

氣隙:    0.86 mm

0
回復
小凡凡
LV.7
29
2011-11-12 20:39
@小凡凡
確實如此,在此回復小孩和 amonson:1、首先我第一條的說法確實不夠嚴謹,準確含義是:CCM模式設計,一定要在臨界點或者最高輸入點核算磁芯損耗,否則高壓輸入磁芯損耗很可能超標。以下是實驗數據,實際BAC值沒有表格中的值大,僅作參考:                             EFD30(12V5A)磁芯優化技術數據匝數比Pin(W)Lp(uH)Lg(mm)KRPDmax/nIrms(A)Bac(90)Bac(22V)54-8725000.580.530.55-66.51.311400240066-873.3/72.05500.610.500.59-81.271550263556-6 4830.510.650.62-91.261868341056-7 4840.520.600.58-81.281746310056-8 4870.510.550.55-71.311640275448-5 4450.430.700.63-5.51.252100400048-673.1/71.64240.430.660.59-81.292000359048-7 4270.430.600.55-71.321900315648-8 4320.430.550.52-61.3517602880匝數比: 66-8 1.22mm原邊繞組:單股0.60mm線,分三層饒制;次邊繞組:雙股0.80mm線,平鋪一層;電感量: 550uH漏感:氣隙:   1.22mm匝數比: 48-6原邊繞組:單股0.60mm線,分兩層饒制;次邊繞組:三股0.65mm線,平鋪一層;電感量: 420uH漏感:   氣隙:   0.86mm匝數比: 48-8 原邊繞組:單股0.60mm線,分兩層饒制;次邊繞組:三股0.65mm線,平鋪一層;電感量: 420uH漏感:   2.2uH氣隙:   0.86mm匝數比: 48-8 原邊繞組:單股0.50mm線,分兩層饒制;次邊繞組:雙股0.80mm線,平鋪一層;電感量: 420uH漏感:   3uH氣隙:   0.86mm

溫度應力測試(這份好像是48:6的數據,時間長了,忘記了)

 以寬范圍輸入反激12V5A為例:

NP/224T;  NF13T  NS8T;  NP/224T;  EFD30磁芯;

兩邊各3.2 mm擋墻,LP=410uH,LG=0.6mm(中心柱)

散熱器:54*35*2 mm*2;開關頻率66KHZ.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9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

RT1

HS1

HS2

T1(線)

T1(磁)

EC17A

EC17

EC1

97.6

81

68

69

62

51

48

61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9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非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

RT1

HS1

HS2

T1(線)

T1(磁)

EC17A

EC17

EC1

102.5

100

67

71

68

54

50

60.5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11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非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

RT1

HS1

HS2

T1(線)

T1(磁)

EC17A

EC17

EC1

90

76

66

72

65

53

50

56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22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非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

RT1

HS1

HS2

T1(線)

T1(磁)

EC17A

EC17

EC1

62.5

59

64

70

64

53

50

45

 

 

0
回復
小凡凡
LV.7
30
2011-11-12 21:01
@小凡凡
溫度應力測試(這份好像是48:6的數據,時間長了,忘記了) 以寬范圍輸入反激12V5A為例:NP/2:24T; NF:13T; NS:8T; NP/2:24T; EFD30磁芯;兩邊各3.2mm擋墻,LP=410uH,LG=0.6mm(中心柱)散熱器:54*35*2mm*2;開關頻率66KHZ.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9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RT1HS1HS2T1(線)T1(磁)EC17AEC17EC197.681686962514861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9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非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RT1HS1HS2T1(線)T1(磁)EC17AEC17EC1102.5100677168545060.5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11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非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RT1HS1HS2T1(線)T1(磁)EC17AEC17EC19076667265535056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22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非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RT1HS1HS2T1(線)T1(磁)EC17AEC17EC162.559647064535045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22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

RT1

HS1

HS2

T1(線)

T1(磁)

EC17A

EC17

EC1

60.0

57

67

69

64

55

55

47

 

 

 

 

注:這份數據中溫度差別并不大,這是工作臺上得出的,實際溫升差別較大(磁芯溫升受環境影響較大,特別是有空調及人員頻繁走動往往結果會不太準確)。更詳細的測試結果當時沒有及時保存,磁芯損耗變化可以從BAC值里看出來。

0
回復
小凡凡
LV.7
31
2011-11-12 21:16
@小凡凡
測試條件:環境溫度30℃,輸入220VAC,輸出全滿載,電源懸空老化60分鐘,單位:℃RT1HS1HS2T1(線)T1(磁)EC17AEC17EC160.057676964555547    注:這份數據中溫度差別并不大,這是工作臺上得出的,實際溫升差別較大(磁芯溫升受環境影響較大,特別是有空調及人員頻繁走動往往結果會不太準確)。更詳細的測試結果當時沒有及時保存,磁芯損耗變化可以從BAC值里看出來。

“第四點,有問題,大家平時都是通過一些手段或者繞法降低變壓器的漏感,讓其在初級感量的1%—5%,2%為宜,你所謂的超低漏感是多少?怎么才能做到超低的漏感呢?第六點,怎么設計才能保證磁芯和繞組二者的溫升差別不到5℃?還有就是二者的溫差如何測試?期待你的解答?!?/p>

超低漏感值的是1%以下,采用EER磁芯,單路輸出一般可以達到0.5%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獲得超低漏感:1、磁芯的選擇非常關鍵,一般選擇長寬比大的磁芯,如EER系列;2、設計在深度CCM模式(電感量較大,一定程度上電感與漏感二者比例越小,單純研究漏感意義不大);3、采用合適的繞組結構,原邊平鋪兩層,次邊盡量平鋪一層,盡可能減小擋墻距離及絕緣層數;

溫升部分,主要靠實際測量,磁芯-------高壓,繞組------------低壓。但往往繞組溫升會影響磁芯溫升(特別是繞滿情況下)。另外,磁芯的氣隙又會影響繞組(點)的溫度,氣隙越大影響越明顯。

0
回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顺县| 河南省| 英超| 遂平县| 双城市| 南昌县| 大埔县| 剑阁县| 隆昌县| 云安县| 安西县| 高雄市| 留坝县| 包头市| 外汇| 汉中市| 崇明县| 板桥市| 嘉定区| 通道| 徐水县| 恩施市| 澜沧| 济源市| 东兰县| 井研县| 咸丰县| 三明市| 大埔县| 冷水江市| 安泽县| 扎赉特旗| 江阴市| 仁寿县| 页游| 偃师市| 紫阳县| 河东区| 宝清县| 闸北区|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