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舉用于非甲類電路似沒意義,
電容經偏置網絡充電,成為恒壓環節,輸出經此環節反饋到偏置網絡(而非跟訊號疊加),所謂的提高輸入阻抗,實際上就是抒緩訊號源的直流負載。
所謂的自舉電路,就是利用自身的功能將電位提高,俗一點講,就是這樣的電路一般用在互補對稱電路的偏置電路上,如果不用自舉的話,輸出得不到足夠的電流,因此需要用自舉的方式,把自舉電容的電位提高,從而達到增大電流的目的,再白一點就是,開始下管導通時,電容充電,當下管截止時,由于有輸出電位的存在,這樣電容的電位就會被墊高,明白不?
哪位能詳細描述下此電路是如何工作的?
其實上圖中是一個單電源供電的OTL功放電路 ,總體來說原理差不多,也是讓上管導通的。
有1.05V 的穩壓管就行,
當年我做的功課 是用兩只1N4148(或三個1N5819),
這部份也可用BJT「電壓倍乘」網絡(也就是加了下偏置電阻的 電壓并聯負反饋接法)來做。
第十七帖的圖,
靜態時,Vdk=Vcc/2,全下拉時是3Vcc/4,上舉時兩只串聯的Rb 對自舉電容C1而言是并聯 但放電不多,
若訊號是純交流,則動態平衡時 3Vcc/4 >Vdk >Vcc/2 ,上管的直流Ib 恒為 Vdk/Rc1 。
還是第十七帖的圖,這是個單電源系統,
靜態及交流過零時,Vo應該是Vcc/2,
假設Rvd=Rdk,則初始Vda=Vcc/4,
完全下拉且固定之,則 Vda=Vcc/2,
若訊號是對稱交流,Vcc/2 >Vda >Vcc/4 ,
有了C1,則當前級管子完全關斷時,Ib=Vda/Rdk > (Vcc/4)/Rdk,上功放管可推至接近飽和了。
在Vcc與D點之間的電阻是R3嗎?而跨于DA兩點的電容是不是C2,那電阻是不是叫做 Rc2 呢,我所提到的電阻就是這兩個,
字太小、像素低、解析度又差,看不清啊,圖書館那些電腦的 上傳下載復制黏貼 等功能全被禁掉,自家的圖沒法上!
這個自舉電路工作原理:
在靜態時,D點電壓為VCC,K點電壓為VCC/2,這樣左上角電容C2兩端電壓為VCC/2(現在命名為C2,標號看不清)。命名最上面的三極管為Q1,下一個為Q2,與輸入電容相連的為T1.
靜態,故輸入電壓為零。
此時輸入電壓上升,通過下面的三極管T1和Q2,使得K點的電壓也上升。當輸入電壓達到正峰值時,Q1飽和,K點電壓給VCC(忽略三極管飽和壓降)。由于電筒C2兩端電壓不能突變,使得D點的電壓上升為1.5倍的VCC。實現升壓過程。
電容C2就是自舉電容。
阻容耦合、直接耦合、訊號驅動、級聯驅動,
Rb 之定值,核心相同,四者有別,大家是否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