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年前,LLC還只是停留在大學的實驗室里面。今天,LLC已經作為一種優秀的拓撲被業界所廣泛的接受和使用。不得不感慨技術發展的速度。也正說明了LLC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拓撲,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得到大家的認可。雖然今天LLC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但工作中發現很多工程師對LLC的原理和設計不是很了解。所以開個帖子跟大家一起討論下LLC這個拓撲的原理和設計。
【原創】LLC的原理與設計
最早的軟開關技術是采用有損緩沖電路來實現。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它是將開關損耗轉移到緩沖電路中消耗掉,從而改善開關管的工作條件。這種方法對變換器的效率沒有提高,甚至會使效率降低。目前所研究的軟開關技術不再采用有損緩沖電路,這種技術真正減小了開關損耗,而不是損耗的轉移,這就是諧振技術。而諧振變換器又分為全諧振變換器,準諧振變換器,零開關PWM變換器和零轉換PWM變換器。全諧振變換器的諧振元件一直諧振工作,而準諧振變換器的諧振元件只參與能量變換的某一個階段,不是全程參與。零開關PWM變換器是在準諧振的基礎上加入一個輔助開關管,來控制諧振元件的諧振過程。零轉換PWM變換器的輔助諧振電路只是在開關管開關時工作一段時間,其它時間則停止工作。
對于諧振電路而言,要使其呈現感性狀態,必須使外加激勵的頻率高于諧振頻率。因此對于LLC,其最小開關頻率不能低于fR2. 從開關頻率與諧振頻率的關系來看,LLC的工作狀態分為fs=fR1, fs>fR1,fR2
最近更新比較慢,我還是先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吧。對于死區時間,是llc的一個重要參數。它跟勵磁電流,MOSFET的輸出電容和線路寄生電容有關。要使llc實現軟開關,就要使得在死區時間內,勵磁電流能抽走或者充滿MOSFET的輸出電容和線路上的寄生電容,才能使得LLC的mosfet的D-S兩端電壓能達到0v。但是如果死區時間太大的話,會使得半橋的電壓利用率降低,使得原邊電流增大,不利于提高效率。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死區時間。不過由于LLC變壓器的勵磁電感比較小,勵磁電流比較大,死區時間比較小。對于OCL,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負載電流的平均值是由負載決定的,但有效值是隨波形變化的。在開關頻率高于諧振頻率時,由于原邊電流連續,副邊電流相對比較平緩,有效值較低,效率相對會比較高點。
老兄你最好能畫出時序圖來解釋。
實現軟開關,[勵磁電流能抽走或者充滿MOSFET的輸出電容和線路上的寄生電容]。死去時間內,變壓器傳遞能量嗎?這時候有沒有負載折算過來的電流?在這里不起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