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t-bj
我們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以后,對一些自己未曾深入了解的東西難免發生多種疑問.這是掌握知識的必經之路.鄭州四維網友的疑問也應該是正常的.以質疑的口吻說出來應該是很得體的.據說albel的測試方法獲得了IEEE的認可,并且列入了規范.我差一查IEEE方面的資料.
謝謝鄭州四維網友的熱心解答.所有的狀態檢測都最終要走到診斷上去,就是說怎樣通過特征量或者參數來判斷被檢測對象的狀態,或者說為什么要用該參數去判斷,這實際上是個很難的問題,就拿電池來說,有很多文章指出電池的電導和電池的荷電率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如在剩余容量大于50%時,而且小電流的電導測試方法并不能反映出電池的一些損壞情況,如電池內部的連接情況.
Alber的直流放電方法應該說更接近電池容量的定義(放電量多少安時),因為他畢竟也放了電,而交流注入法沒有直接放電,另外交流注入法頻率一般取1000hz,并沒有什么依據(自己做的經驗來看到是頻率低了耦合電容阻抗太大),我想這是交流注入法不易被接受的兩個原因.
另外類似電池檢測的項目,系統運行維護人員是否真正利用現有設備積累數據和經驗也是個大問題,因為任何技術上的進步都離不開實際應用的反饋,像通信系統和電力系統這樣的壟斷用戶,運行人員往往薪水很高,感覺沒什么動力去做這些事情,像我見到的電力局買的很貴的狀態檢測設備,經常是充門面,實際上沒怎么用的.沒有用戶端的長期有效的反饋,技術進步談何容易.在電力系統中,狀態檢測很時興,但大家都把它當成個撈錢的項目,但實際上大多數效果有限,或者投入產出太不成比例,包括發達國家的一些設備,實際使用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狀態檢測在電力系統中目前還是沒有樹立良好的口碑.
對移動之類的通信系統企業無接觸,上面的觀點可能是一面之詞,請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