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電動車再出事故,一位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司機竟然在車內被電死。事故發生在2016年4月23日,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行駛至太原南站,司機剛把乘客送達,乘客下車后,司機在車內被電死。
其實,這已經不是這家號稱國內甚至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發生的第一次安全事故。
就在半個月前,在上海浦東新區的一居民小區內,一輛比亞迪唐就發生了自燃。根據車主后來的描述:當天晚上9點30分左右車主像往常一樣準備停車,在把擋位推到P擋時一切還沒什么異常,但在按下一鍵啟停開關后,前引擎艙突然閃出了火光,之后聽到了幾聲爆炸聲并且發動機艙中竄出了火苗。報警后119趕到了現場,撲滅了著火的比亞迪。然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由于周圍的車輛停放的比較密集,左右兩邊的桑塔納和箱式小貨車都沒能幸免。
按理來說,以電池起家和見長的比亞迪公司在電動車的集成和技術上應該更有優勢,尤其是在電動車三大核心部件的電池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然而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亞迪近年來卻頻繁陷入安全等問題漩渦。
而且不僅在安全性上,就在比亞迪官方推崇的電池續航里程上也陷入消費者質疑。在本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展覽會外,十幾輛比亞迪秦就整齊地排在了路邊,車身上掛滿了維權條幅質疑比亞迪在續航方面“虛張聲勢”,車主針對比亞迪在純電模式下續航能力的夸張宣傳進行維權。“明明只能開40公里左右,卻宣傳續航70公里,差了將近50%了。”一位比亞迪秦車主稱。
相對應的是,比亞迪汽車近期頻頻推出各款新產品,明天開幕的2016年第十四屆北京車展上比亞迪也將會展示他們在新能源領域的最新成果,其中對于電池的續航里程超越其它車企的結果一直是他們頗為得意的話題。在秦EV300的上市活動上,比亞迪就宣稱秦EV300的續航里程達到了300km。并至今還在各類媒體上頻繁宣傳和推廣。
然后面對著這一次次令人心痛的事故,我們不禁要問,對于越來越受關注的電動車,到底是續航里程數更重要還是車輛的安全性更重要?
其實,很多對電動車還持觀望態度的消費者也正是對電池的品質(包括安全性和持久性)不放心,才依然執著的堅持搖號要買傳統汽油車。
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調研數據披露,自2014年9月,我國實行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免除政策后,動力電池供應嚴重不足。在新能源汽車生產的過程中,存在著“電池只要能造出來就往車上放的現象”,有的動力電池企業,產品合格率在80%左右,但最終不合格的20%也流向市場。
比亞迪是否如此,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按理來說,有電池技術先天優勢的比亞迪不應該在這方面再三犯錯。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相信不久就會有結論。
值得慶幸的是,像比亞迪身上發生的悲慘故事,畢竟還是個別企業的個別案件。目前在國內外的大部分車企都對電動車的安全和性能異常重視,像特斯拉/寶馬這些國際巨頭一直持續改進電池品質和整車質量。國內車企像北汽新能源/江淮/上汽,甚至眾泰都在發展電動車的路上有了長足進步,電池質量和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
在不久前,上汽甚至都有底氣向外界展示他們的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組可以放進水缸里,并放了好幾條金魚進去陪“它”。
用真實的實驗數據,來檢測榮威電池組的耐水性和安全性。據報道,那次試驗長達一周后,工作人員把電池組打撈上來給大眾展示,電池卻并未因此發生任何泄露,經過拆解,其內部也依然完整,沒有任何滲水現象。這樣大膽、新奇的做法,可見這個企業對其電池安全方面的自信。
如何評價一輛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優與劣?這就要求新能源汽車擁有智能的電池管理技術,在車輛不同的狀態中,都可以保持一個非常安全的狀態。其中,對于無論是熱量的管理,還是電池的安全充放,都體現著新能源汽車核心的技術。
追溯一輛汽車的造車理念,一定是把車輛的品質做好,把安全和服務做到位,新能源汽車就更加應該不例外。否則的話,哪怕是再好的國家政策扶持,這樣的品牌也無法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